悠悠人生路沉沉光影情——记世界级摄影大师冯标干

点击次数:140  来源:琼海文史 第8辑 博鳌春秋  更新时间:2015-06-03

“三十去国喜还乡,千里寻根乐天伦。”这是旅外侨胞著名摄影家冯标干回乡时,特地请亲人张贴在自己故居门前的一副自撰对联。短短的十四个字,表达了海外游子欣然归来喜悦心情。

家乡亲人喜出望外,乡亲父老、兄弟婶嫂都来看望他,童年的小伙伴也带着儿女来了,彼此团聚一堂,叙述离别情怀共享天伦之乐。这位海内外扬名的摄影家,他按捺不住少小离家今又回的兴奋心情,挎着照相机,在家乡的每一处寻觅着。苍翠的龙潭岭、金子般的大沙滩、清清的万泉河……都使他流连忘返。故乡的每一条小路,每处河滩、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他都倍感亲切。他说,要寻回旧时的梦,拾回童年的乐趣。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他设宴请来了全村的乡亲父老,他慷慨解囊,向自己的启蒙小学捐资,他花了好多个“菲林”,为乡亲们拍了百余张相片。大家都晓得他是一位摄影名家,谁家都喜欢让他拍张“全家福”。

冯标干是我的堂兄,我们都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出生。海南解放前夕,我们一起回到了海南的故乡龙潭村。一起在龙潭小学读书,一起在万泉河畔度过了童年。五七年,他刚十岁的时候,在海外父亲的一再催促下,他母亲又带着他三兄弟离开故乡,重返马来西亚,回到他父亲身边。他在槟城读高中毕业后,他父亲看他聪明伶俐,喜欢画画,又爱摆弄电器,为培养他的专长,就为他在槟城开设一间“新力无线电器行”,搞维修服务。他在跟人家维修各种电器中,逐渐产生了摆弄照相机的浓厚兴趣,便将积攒下的钱买来了一台照相机,常为家人拍照。他从稍纵即逝的快门中,渐渐地意识到大干世界中人们种种表情的瞬间显露,真实地揭示了内心世界;只要捕捉住这奥妙瞬间,就能表现众生世界的喜、怒、哀、乐。这一悟性的萌发,成了他一生的追求,他决心用镜头的艺术去表现世界的真、善、美。他开始了执着的艺术追求,他老老实实地跟老行家学习了一年余的摄影技术。当他的第一幅作品在马来西亚获奖后,他更加勤于探索。这一发便不可收,他设置了自己的冲印暗房,立志开拓自己摄影世界的艺术道路。他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几乎走遍马来西亚,用艺术者敏锐的眼光去观察世界,捕捉美的灵魂,摄录美的旋律。很快地,他的作品获得众口一致的好评,在马、星举行的各种摄影比赛中,连连获奖。但他并不满足自己现有的水平,为了提高自己的艺术造诣,他跳出了传统艺术的圈子,多次到巴黎、东京等地去参观各种流派的杰作。开阔了他的艺术视野。他先后多次自费到东南亚、西欧等十几个国家进行旅游摄影,并多次随旅行团到世界各地观光采撷。每次出旅,除了带一大堆摄影器材外别的东西他很少带。他说,轻装上阵,对摄影者来说是最重要的,要爬山涉水、要抢镜头,全靠轻捷的双腿。近几年,他的作品曾在美国、英国、日本、比利时、印度、菲律宾等大型国际影展和比赛中,连连获奖,频频展出,并在各种刊物上连续发表,引起了摄影界人士的极大关注和赞赏。特别是在他侨居的马来西亚的各种摄影比赛中,获取奖杯几乎在九十五巴仙以上(中奖率90)。马来西亚主办的一次“东运会”,《南洋商报》编辑部特地邀请他拍照,他挑选了部分相片参加“东运会摄影比赛”,以一幅体操运动员表演的“金雀展翅”,技胜一筹夺魁,并有八张相片同时获“佳作奖”,一人一下子囊括9个奖项,成为马来西亚摄影“获奖专业户”。马来西亚报纸评论说:“冯标干近几年已成为。红透半边天。的摄影家”。92年春,他参加新加坡英文《亚洲摄影》杂志社首次举办的“92亚洲最佳摄影家奖”评选,以全年最高总积分,击败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摄影高手,勇夺“92亚洲最佳摄影家奖”头衔。他投入摄影生涯尚未长,但在东南亚地区的知名度却已很高。摄影界评论他是“在亚洲新崛起的一位国际摄影大师。”人们说他表现大自然的风光作品,贴切、自然、简沽、清秀,如诗如画,富有诗情画意,真正做到情景交融。评论家说他的体育运动作品豪放、奔腾、活龙活现,充满活力,动感强烈,且能做到动中求静。

可他并不满足,他有新追求,他要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登上国际领奖台。就在92年盛夏,北京民族文化宫隆重举行了一个“国际摄影大奖赛”颁奖仪式,一位来自马来西亚的华人走上领奖台,一连捧走了一等奖、二等奖和佳作奖的三个奖杯,这就是荣获这次桂冠作品《我眼里的中国》作者冯标干。他的这幅佳作是在34个国家和地区摄影家参赛的3000多幅作品中,香喷喷脱颖而出的,怎不令人刮目相看?

“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冯标干在给亲人的信中常常发出的乡思。摄影家往往容易触景生情,足迹遍及世界名胜古迹,领略各地风土人情,更增添了他的沉沉乡恋;摄影家最善于剪裁,可总剪不断他悠悠的乡思。他说:“故乡再丑,她也是我的娘,总有一天我一定会回去,望一望故乡的云,闻一闻故乡的土,洗一洗万泉河水……”几经周折,他终于获准回乡探亲,便迫不及待地飞回阔别三十年的故土。为实现他多年“中国之旅”的夙愿,他背上照相机,从万泉河畔到桂林漓江,从三亚的天涯海角到内蒙的呼和浩特。用两个月的时间,先后到了北京、南京、无锡、苏州、杭州、绍兴、黄山、武夷山、湘西、桂林、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十多个省市风景点。他寄情于黄LLJ的云雾,迷恋杭州的秀媚、流连漓江的清丽……拍下了五百余张照片。到目前为止,在国内外报刊上不计其数发表他的“中国之旅”摄影作品,海外侨胞和海外人士都认为他的“中国之旅”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笔者有幸观赏冯先生的一些“中国之旅”相片,单充满诗情画意的“漓江”一组,就会令你心醉神迷。如果说,冯先生幼年时受万泉河旖丽风光的沐浴,在摄影作品具有一种山水图画般的韵味,那么,他对中国古诗词的爱好,则使作品蕴涵着一种清新、隽秀而又深沉的诗意。更贴切一点,应该说,神州大地的山山水水给他灌注了对大自然的永恒的爱。

艺术界人士这样评论他:“忠实于镜头艺术的人”, “是一个把人的情思意境化入自然美中的摄影者”。然而,冯先生的作品自己的风格是什么呢?人们中品评他的作品时,常这样的议论着:他能在镜头下的独标异彩,就在于的在取材上不是人摄我摄,而是有着属他个人的“发现”,而在构图、构思、立意以及光线、色彩等方面的表现上,又溶进了他特有的风格与情趣,是因为他的作品有意境、有“灵魂”,才引人人胜,令人叹为观止。

97年,我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探亲,有幸跟他在槟城聚首,几年不见,他还是那样精神饱满,豁达,乐观,一头斑驳的白发,怎么也掩盖不住他那小孩般的纯真和青年般的朝气。在马来西亚格兰花园一幢别墅的客厅里,一堆随意陈设成宝塔式的许多奖杯,琳琅满目,不胜枚举。我试图数点,可怎么也数不出有多少枚,问他,连他自己也记不清,几乎每年都有十多至二十余枚奖杯给他棒回来。至今,仅奖金就有10多万元马币(约合人民币40多万元)。此外,还获得一大批国际旅游免费飞机票。第二天,他开车带我们到一个小城游览。吃饭时,他的好几个朋友也一起在一个饭馆包厢里。岂料都是他的影友,都是摄影家。见面时,三句不离本行,开口就是摄影话题。他们各自拿出自己近期拍摄的准备参赛的“白鹭鸟”相片,欣赏着,切磋着,品评着,“请客吃饭”几乎成了摄影艺术研讨会。我被他们探讨艺术谈笑风生乐融融的气氛深深感染。摄影家的人生好洒脱。好美妙!

在返回槟城的路上,他停下车,叫我一起到路傍的水沟那儿去,看他的翠鸟。他说,翠鸟是他的摄影“名模”。去看翠鸟把小鸟孵出来了没有,好准备开拍翠鸟喂小鸟的镜头。难怪他的“花鸟摄影”令人赞叹不绝,原来他是“花鸟最忠实的知音。”他观察自然是这样,观察社会更是这样。登长城时,他看到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被儿子、儿媳和孙子搀扶着登长城,一家人神采奕奕,满面春风。令他怦然心动:这不正是中国优良传统的“孝道之情、天伦之乐”的活写照?他赶忙按下了快门。将这张亲情感人的相片参加了”亲情似海颂孝道”专题摄影赛,获得了银奖。诚然,他无疑是一个忠实于生活的摄影大师,就如他所说的: “要以朴实的心态,忠于现实生活的基础。生活就是一种艺术,真正伟大的摄影艺术家,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他很忙,他说没时间多陪我们在马来西亚游览,明天他将受邀请启程到香港、深圳做学术报告。他已成为世界级摄影艺术大师了,显然,被邀请的事就多起来。我理解他,虽然他是大师,却没有大师架子,总是那样平常人的平常心境,总是那样随和与亲切。他一边开车一边跟我侃侃而聊,总是那样至亲至爱、语重心长。

他似乎很累,却没有丝毫暮气。他说:“当代摄影家如果没有对人生永不衰竭的饱满激情,如果没有深邃的文化与艺术修养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哲理思考,如果没有对生态环境和民族命运的殷切关注,是拍不出一帧好的摄影作品的”。也许,这就是他艺术的灵魂。

游客(请先登录再进行评论)(请文明发表您的评论)
共有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