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论坛与会嘉宾:全球化大趋势不可逆转

点击次数:37  来源:南海网-海南日报  更新时间:2014-05-10

博鳌亚洲论坛2012年年会“全球化VS去全球化”分论坛现场。本报记者张杰摄

“全球化”还是“去全球化”?地球村还是闭关锁国?从地理大发现时代逐步迈出的全球化步伐,发展到1990年代,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空前扩张,引起各国的高度重视,引发研究热潮。然而,随着全球经济在21世纪的首个十年连续遭遇危机,引发了对全球化的空前质疑声。以至于今年的年会在今天专设了一个名为“全球化VS去全球化”的分论坛。

与会嘉宾纷纷认为,“去全球化”是一个糟糕的词汇,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但是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

必须删除“去全球化”这个词汇

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是毫无疑问的全球化受益者。通过竞争,两家公司成为了全球饮料市场的霸主。

“去全球化是一个非常糟糕的词汇,我希望通过今天的讨论把去全球化这个词删掉。”今天晚上,百事公司董事长卢英德说,在过去二三十年中,全球化成为了繁荣的推动力。百事公司若不进入世界舞台,就不可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

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同样受益于全球化。如今,中国每天的出口额都达到了1978年全年的出口总额,这自然是全球化带来的结果。

他认为,出现“去全球化”这个词汇,主要是因为目前全球经济处在下滑周期,有些人痛苦地失去了工作,人们不可避免的要质疑全球化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好处。

“为什么有人说去全球化?因为有些企业没有能够很好的表述全球化给各个利益相关方带来的益处,大部分企业仅仅去关注自己自身的问题。”毕马威国际主席安茂德说,其实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全球化可以带来很多技术、资源来帮助企业解决各种问题,包括更广泛的社会问题。比如粮食保障、能源安全、饮用水等问题。这样就能够让社会更好的理解到企业在社会当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理解到全球化带来的更多益处。

不适应全球化将“遭殃”

“全球化是必然的,企业、组织、市场如果不适应全球化,不把握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的话,那么到最终遭殃的就是他们自己。”纽约时报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Sulzberger说,勇于去把握、去拥抱全球化的企业和组织,反而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他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今天上午在香港,他在降落的时候看了一下《国际先驱论坛报》,然后把《纽约时报》下载到IPad上。而这在他1978年在中国做记者的时候,完全无法想象有这样的技术。

“这正是我们这个全球化时代带来的强大力量。”他说,作为在新闻信息行业工作了很多年的媒体人,他看到不只有全球化的趋势,同时也有数字化的趋势,包括近年来FACEBOOK等社交媒体的蓬勃兴起,如果没有全球化简直不可想象。

花旗集团副董事长、美国前商务部长古铁雷斯表示,其实要真正成为全球化企业,首先就要做到在本地非常强大。这并不意味着全球化就是要走本地化的反面道路。企业必须不断地吸取和学习这条经验,搞清楚全球化的真正涵义,运用全球化存在的经验、吸取全球化的教训,从增强自身竞争力入手来适应全球化。

全球化应重新定义

“我们必须思考下一版的全球化,也就是全球化2.0,而不是考虑去全球化。”卢英德说。

中国国际能源集团董事局主席吴国迪对此表示同意。他认为,从2008年金融危机到现在的次贷危机,都表明目前的全球化的确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行调整,尤其是金融政策方面。

目前,在金融调整方面,各国所取得的成效依然十分有限。例如,希腊危机中,包括法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在保护银行,为银行的过错埋单。

吴国迪说,不管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必须要进行改变,企业必须创造出适应全球化的模式,来降低风险和成本以维持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全球化产业链也应该适时进行调整。

有外媒曾经报道,中国将总额达20亿美元的iPhone手机出口到了美国,并因此造成美国对华贸易逆差。而实际上,在这20亿美元当中,中国企业能够挣到的实际只有4%,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而大部分利润都由发达国家所赚取。

这其实是目前产业链分工导致的结果。随着中国科技力量的提升和制造技术的发展,这种产业链将发生改变,中国有望升到产业链的较高级别上。全球化应该为这种科技、创新带来的积极改变,提供通畅的渠道。(本报博鳌4月2日电)

游客(请先登录再进行评论)(请文明发表您的评论)
共有评论 0